本篇文章摘自:商周特刊優勢系列 教育特刊
作者:方雅惠

父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貼近孩子的心,也才能有效管教。

教養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所以,與孩子溝通絕對是父母的必修課。溝通的重要性在於,當孩子拒絕談自己的感受,便是在父母及自己之間築起一道牆,而父母也就此喪失幫助孩子的機會。「兩個耳朵勝過一張嘴巴,」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認為,親子溝通的要訣是父母學習傾聽孩子,先了解孩子,不要急著反對,也許了解之後就接受了,「不要把孩子推開,就失去影響他的機會。」

家庭情緒智商發展協會理事長劉仁州則認為,溝通不必然要透過言語,父母與年紀較小的孩子相處時,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一起玩,孩子大一點了,父母就可以好好傾聽。

孩子除了喜和樂,怒和哀也是正常反應,父母親必須要能辨識孩子的情緒,也要以同理心接受,才能進一步打開孩子的心。

第1步:主動傾聽,不加入己見

但如果孩子不向父母傾訴、不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怎麼辦?曾擔任白宮兒童諮詢顧問的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博士,在所著的《父母效能訓練》(新雨出版)中指出,關鍵在於父母表達「接受」的方式──孩子就像充滿潛能的種子,而能發自內心接受孩子的父母,就像肥沃的土壤,能讓種子發芽、茁壯。

高登主張父母一定要先表達「接受」,並讓孩子感受得到。表達的方式包括肢體及語言:肢體表達可以僅僅是一個掌心朝內的招手動作,就可以傳達「過來」、「我喜歡你來這兒陪我」的訊息;也可以是父母能在孩子專注於某項活動時,不加以干涉;在孩子說話時默默傾聽。

以語言表達接受的要訣在於鼓勵孩子多說話,而不急著表露父母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你可以對孩子說,「多說一點吧」、「我對你的想法很感興趣」。

此外,「主動傾聽」則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主動傾聽」的意思是,父母會透過孩子的陳述,聽出孩子真正的需求,並用自己的話,試著向孩子求證他的感受,此時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及勸告,只求絲毫不差的陳述孩子的感受,所以幾乎都以「你」為句首。譬如當孩子說,「小威去度假,沒有人跟我玩了,我真不知道有什麼好玩的?」父母則可以說,「你很想念小威,而且你正在想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對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