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預約99年度職業訓練課程,可來電告知工作人員您的名字、電話、地址、欲上課程 電話:2208-2667

目前分類:育兒寶典-父母看招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自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1211

  我家一歲的寶寶,最近都三天才嗯嗯一次,而且每次都嗯到大哭…..昨天還一邊哭一邊看著我用力,最後我幫他擦屁屁的時侯,竟然發現寶寶流血了~我該怎麼辦呢?

  「便秘」並非大人的專利,這幾年嬰幼兒便秘已是越來越常見的現象。便便困難、乾硬、或次數比以往少、我們通常稱它為「便秘」。 一般正常的消化與排泄情況,是我們吃下食物經過腸胃磨碎、消化、吸收後,由大腸將水分吸收;然後再將最後形成的廢物推向直腸,刺激肛門,就會產生便意。至於,是不是應該每天都排便,其實也是因人而異。但是大便若停留在大腸太久,毒素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又沒有及時排出,容易被腸壁吸收。一但吸收過量,毒素很 可能會經由血液循環系統侵害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發育中孩子的記憶與語言能力!此外,便秘也容易造成寶寶的精神不佳、食慾不好、腹痛、腹脹、頭昏、甚至情緒不穩等症狀。如果你家寶寶有類似以上的這些症狀,媽媽就必須要特別留意是不是便便開始不順了!

  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或協助深受便秘之苦的寶寶脫離困境呢?

多補充水分

  在避免便秘的飲食調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多喝水」;尤其 當寶寶運動量多、流汗較多的時候,更應注意水分的補充。此外,專家也特別提醒,儘管「蜂蜜水」具有適度紓解便秘的效果,但是由於蜂蜜的採製過程很容易遭受多種細菌的污染,在嬰幼兒胃腸功能尚未發展成熟的情形之下飲用,未被徹底滅除的細菌,很有可能在腸道中繼續的繁殖及分泌毒素。尤其,受肉毒桿菌污染的蜂 蜜,還曾導致多起嬰幼兒致死的案例發生。因此,使用蜂蜜水化解便秘只適用於1歲以上的幼兒,1歲以下的幼兒則最好不要嘗試蜂蜜製品。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玉珮  出處:康健雜誌 107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健康【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0-03-01 17:25

家中孩子有眨眼、皺鼻子、摸臉等動作,許多家長擔心是不是有「過動症」,其實大部份很可能是因「過敏」所引起。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與過動確實有關聯,研究顯示具有過敏體質的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其有過動症的比例高出2.79倍。兩者致病機轉的相關性仍待進一步釐清,但門診發現若將過敏治療控制好,過動的情形也會得到大幅改善。

更多資訊請上MyCASA網站

過敏性鼻炎是台灣小兒科最常見的過敏病症,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目前台灣地區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高達20-3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近期門診觀察,在門診中的患者有近1/3皆為2-6歲幼兒,在治療上多以含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藥物為主,多數家長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治療或尋求偏方,導致兒童症狀無法緩解,學習受到影響,甚至一輩子飽受過敏的困擾。

過敏性鼻炎是由某些過敏原所引起鼻腔黏膜發炎的症狀。楊曜旭醫師提到,當過敏原進入具有過敏體質的人體內後會誘發IgE抗體的產生,此抗體與肥大細胞結合後若再碰上相同過敏原,則將導致肥大細胞內多種發炎物質(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的釋放。此外,其他發炎細胞(主要是嗜伊紅性白血球)亦會聚集於鼻腔黏膜,造成鼻子持續性的發炎。除了過敏原外,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如:油炸高熱量食物、刺激性的化學物質、二手煙、污染的空氣、病毒感染等皆被證實直接或間接與過敏性鼻炎有關。

過敏性鼻炎患者常常有流清鼻涕、陣發性打噴嚏、鼻塞,或鼻子、上?、喉嚨、耳朵癢等症狀。鼻涕倒流會使喉嚨癢,常發出清喉嚨的聲音及咳嗽。過敏性鼻炎常常伴隨過敏性結膜炎而造成結膜及眼瞼癢、眼睛紅腫、流淚及畏光。小朋友也因為鼻塞而用口呼吸,久而久之會造成喉嚨發炎。而這些症狀也是導致患者常作臉部表情或以手不斷在臉上摸來摸去的原因,此動作也使患者無法集中精神。

半數以上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楊曜旭醫師表示,都有延遲就疹或看錯診的經驗,待用藥一陣子無法改善症狀後,才由醫師協助轉診而來。其實,典型的過敏性鼻炎有幾個特別徵狀可注意,如天氣變化時會引起眼睛、鼻子的不適,且經常於晚上、清晨症狀加劇;並同時具有其他過敏症狀,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治療上多以抗組織胺、鼻血管收縮劑、肥大細胞抑制劑、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

對於過敏性鼻炎幼兒許多局部類固醇製劑家長並不願意讓小孩使用,主要是因為目前市面上多數類固醇鼻噴劑的適用年齡至少為4歲以上,其藥物劑量較多,有異味,給藥器噴孔也較大,因此會造成家長用藥上的疑慮及不便性。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楊曜旭醫師建議,針對急性期症狀,類固醇鼻噴劑還是能有效降低鼻腔發炎的狀況,1-3個月的短期使用對於幼兒還是安全的,或改使用針對2歲以上幼兒的新一代鼻噴劑更可安心使用,若是因噎廢食不治療控制,而因此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及學習品質低落,甚至其他併發症(如反覆鼻竇炎、中耳炎導致嗅覺聽覺受損)的產生,則更加得不償失。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7&id=9559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摘自:商周特刊優勢系列 教育特刊
作者:方雅惠

父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貼近孩子的心,也才能有效管教。

教養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所以,與孩子溝通絕對是父母的必修課。溝通的重要性在於,當孩子拒絕談自己的感受,便是在父母及自己之間築起一道牆,而父母也就此喪失幫助孩子的機會。「兩個耳朵勝過一張嘴巴,」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認為,親子溝通的要訣是父母學習傾聽孩子,先了解孩子,不要急著反對,也許了解之後就接受了,「不要把孩子推開,就失去影響他的機會。」

家庭情緒智商發展協會理事長劉仁州則認為,溝通不必然要透過言語,父母與年紀較小的孩子相處時,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一起玩,孩子大一點了,父母就可以好好傾聽。

孩子除了喜和樂,怒和哀也是正常反應,父母親必須要能辨識孩子的情緒,也要以同理心接受,才能進一步打開孩子的心。

第1步:主動傾聽,不加入己見

但如果孩子不向父母傾訴、不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怎麼辦?曾擔任白宮兒童諮詢顧問的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博士,在所著的《父母效能訓練》(新雨出版)中指出,關鍵在於父母表達「接受」的方式──孩子就像充滿潛能的種子,而能發自內心接受孩子的父母,就像肥沃的土壤,能讓種子發芽、茁壯。

高登主張父母一定要先表達「接受」,並讓孩子感受得到。表達的方式包括肢體及語言:肢體表達可以僅僅是一個掌心朝內的招手動作,就可以傳達「過來」、「我喜歡你來這兒陪我」的訊息;也可以是父母能在孩子專注於某項活動時,不加以干涉;在孩子說話時默默傾聽。

以語言表達接受的要訣在於鼓勵孩子多說話,而不急著表露父母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你可以對孩子說,「多說一點吧」、「我對你的想法很感興趣」。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生病時病情可能變化快速,看似簡單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發燒等 症狀,在兒童可能隱藏了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中耳炎、鼻竇炎等併發症的危機。所以兒童的症狀不能忽略,就醫時應了解兒童與成人之不同,找專精於兒童醫療的醫師。三歲以下的幼童尤其需要兒科醫師的醫療照顧。除了正確就醫之外,家長必須仔細觀察兒童有無必須馬上就醫的重要病徵,包括: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奄奄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昏睡不醒:意識異常為重症病徵之一。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腦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大便或小便出血。

  眼淚、小便減少:脫水的常見徵兆。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上出現出血點等。

 

如果有上述嚴重情況,建議儘速帶去給兒科醫師診療。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  國民健康局網站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0905070001

附件三兒童生長與營養
國民健康局提醒家長,兒童營養與生長發育息息相關,提供3個預防寶寶肥胖的撇步。
撇步1:哺餵寶寶母乳至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並持續哺乳至2歲或2歲以上。
撇步2: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相關衛教指導資訊,請詳閱兒童健康手冊)。
撇步3:善用政府免費提供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定時接受健康檢查。
此外,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可能可以讓正常的飲食習慣持續一生,影響孩子的健康甚鉅,因此不可不慎。以下的原則可供參考:

●    用餐應有一定的地點。餵副食品時請讓寶寶坐在高腳餐椅上,勿到處追逐餵食。一歲以後,應將高腳椅放在餐桌邊,安排與其他家人一同進食。

●    尊重寶寶的胃口,勿強迫餵食,以免他對飲食產生厭惡感。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 (4:1)
       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
        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
       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
       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
      
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 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
          「 1 」是告訴自己「鎮靜」;
          「 3 」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
          「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
      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
      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黏人、怕生?

主要原因:1.孩子沒有經過爬行或爬行期太短
      2.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娃娃車裡
      3.怕孩子太髒而較少爬行
      4.接觸戶外的時間太少了
      5.群體活動的時間太少了
 解決方法:1.觸覺刺激
      2.肌肉關節刺激

2.好動、靜不下來、容易分心?

主要原因:一個正常的孩子,大腦神經對於不需要的刺激都有一個抑制的功能。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網站不錯喔...
http://src.tpc.edu.tw/eword/
可以讓列印出國字(有正確的筆劃)
讓孩子練習寫字,讓你可以教的很輕鬆喔...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定好尬意的保母    有的家長會想說~~"等快要托育時再告訴保母吧"   所以就一直沒跟保母互動

但家長這樣想的同時    其實我們已經接到保母詢問我們    家長是否有意願給她帶

所以我們都會建議保母及家長一旦確定要給保母托育   就先簽約

如果還沒生產或是離托育日還很久   那可以再談到訂金

訂金是雙方的保障     一來訂下這位保母   保母就應配合家長暫不再接小朋友    二來家長若臨時反悔訂金可做為保母精神賠償

 

簽契約最重要的就是托育費用了    一開始要把所有規則講清楚   包括接送時間、加班費、 探視時間、年終等...

千萬不要覺得怕尷尬所以就不談    現在不談日後遇到問題可就慘囉~

 

1.接送:需談到主要由誰接送?至哪裡接送?若遇到單親家長這部分更要注意,原則上簽約者跟付費用的家長要是同一位,這樣較不容易產生問題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輔導保母時,我們若看到保母使用學步車一定會告訴保母不可使用學步車

為什麼?站在兒童的立場,使用學步車易造成意外

以下是昨天的學步車意外新聞

繩拉孫學步車進電梯 門關分隔扯斷阿嬤中指

台北市28日發生電梯斷指意外,北投區一名黃姓老婦人用童軍繩牽著孫女的學步車,當她進住家大樓電梯時,門剛好關上,坐在車上的孫女還在門外,黃婦的手被童軍繩纏住一路往上拉,整截中指被拉斷,雖然事後已經接回去,但還是有截肢的風險。

 開開關關的電梯門竟然扯斷黃婦的手指!事發地點在北市北投區公館路一棟大樓內,28日上午11點多,71歲的黃婦拿童軍繩牽著孫女的學步車,她一進入大樓電梯,沒想到門立刻關上,孫女還被卡在門外,她一時緊張反應不過來,手就跟著纏住的童軍繩一路往上。

 一位3樓住戶心有餘悸地說,電梯門開啟時,看到黃婦的手血流如注,「好可怕」,趕緊攙扶她到警衛室。值班警衛指出,當時在一樓聽到小女孩哭聲,去過查看發現學步車已毀,小女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由於童軍繩纏得太緊,老婦甩不開,造成左手虎口撕裂傷,中指第一截整個斷裂,雖然事後接回去,但恐怕有截肢的風險。至於當時在車上的小女孩,則是幸運地毫髮無傷。警衛表示,應該是繩子隨著電梯拉扯,學步車在碰撞後損壞,小女孩就跌到地上。

 目前,黃婦還在醫院觀察,未來恐怕要持續復健才能恢復手指功能。而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也藉此提醒,進出電梯時,大人最好抱著幼童,不要將繩索纏在身上,以免發生危險。

為什麼會發生意外呢?除了大人不注意之外,嬰幼兒學步車導致的意外包括車輪外緣和底盤間隙太小,易夾住嬰兒的腳趾或托盤上玩具反而成為嬰兒異物梗塞來源,也有座墊太緊而夾傷嬰兒的生殖器等意外;但較大的傷害則是過去曾發生多起小孩從樓梯上連人帶車摔下來,後果非常嚴重。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坐學步車可加快獨立行走,但台大醫學院小兒骨科教授黃世傑則認為,學步車不過是滑動椅功能,而且此時嬰幼兒的肌肉、神經、骨骼協調、控制能力都還不夠,坐在學步車內,腳的力量不足以支撐、平衡,甚至還不一定能踩到地上,若偃苗助長,反而可能影響未來孩子走路的姿勢,例如O型腿或墊腳尖等後遺症。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訪視的時候看到保母媽媽有處理尿布疹的問題,保母說應使用凡士林,但媽媽覺得要用痱子粉,到底哪個才是正確護理方式?

在說護理方式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尿布疹吧!

●什麼是尿布疹?
尿布疹是指嬰幼兒尿片所覆蓋部位的皮膚,因接觸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皮膚發炎而形成溼疹,是兩歲以下的小孩最常見的皮膚病,有時會合併念珠菌感染而有散佈性的脫皮。


●為什麼會形成呢?

 1.長時間浸在濕尿片中,加上不透氣,使溼度及熱度增加而形成尿布疹。
2.皮膚長時間受到尿液、糞便的刺激,引起發炎反應,如:清潔不乾淨時,腹瀉期間解便次數增加…
3.皮膚與尿片相互磨擦,如:尿片不合身、尿片材質不良。

●尿布疹表徵: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指出,嬰幼兒因為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全,不適合直接飲用礦泉水。

 

礦泉水礦物質含量比較高,會對嬰幼兒的腎臟形成負擔,不過,經過二次加工的純水,因為礦物質含量太低,也可能導致特定礦物質缺乏,同樣不適合幼兒飲用。

 

那到底什麼樣的水,才適合幼兒,專家說,來水燒開之後再冷卻到室溫,對健康最好。因為沸騰過的水,水中所含的氣體會減少一半,水分子之間的凝聚力增加,和人體細胞內水的特性最為接近,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必須注意的是,不能用鋁製的壺來煮開水,因為鋁離子,有可能影響寶寶的骨骼和神經發育。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季節  天氣越來越涼爽,素有「嬰幼兒國民病」之稱的輪狀病毒腸胃炎,也伺機而動而動,請保母及父母別忘了幫寶寶做好預防工作

 

小兒秋冬腹瀉多發生在8月至12月,以10月至11月為高潮,主要肇因於輪狀病毒感染,好發年齡為6個月至2歲嬰幼兒。

 

感染途逕主要為糞口傳染及飛沫傳染,因為小朋友間常有密切接觸,所以容易相互傳染,這就是要保母及家長都需注意的喔~

 

感染後,病毒會潛伏1至3天,潛伏期過後,消化道症狀出現之前, 有20%~30%的病童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起初大部份會發熱(體溫可達38度以上)、流鼻涕、鼻塞、咳嗽等類似感冒症狀,之後才會有嚴重的水樣腹瀉和嘔吐

 

幾乎所有感染輪狀病毒的小朋友均會嘔吐,且多在腹瀉前,約持續2至3天。腹瀉持續較久,最長可達28天,大便多為水樣便、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黏液少,很少腥臭味。病況嚴重時,可引起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中毒、脫水及休克等現象,易危及生命。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糟糕~~我的寶寶便便有點綠綠的這樣健康嗎?

寶寶的便便怎樣才正常?

你有這樣的疑問嗎?別急幼兒托育工會告訴您~

初生嬰兒:
剛出生的2、3天內有一種墨綠色黏稠狀的大便,稱為胎便。之後,大便的外觀就會受到食物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出生1個月內每天排便3、5次,滿月後逐漸減至1天1次。

喝母奶:
大便呈糊狀,但不是水便。次數較多,有時每次餐後都會有,2、3個月後可能變成1天1次。顏色多為黃綠色有時會混雜一些白色顆粒。

喝育嬰配方奶粉:
大便較硬,次數也較少,一天大約2~3次,但也有寶寶一天排便5~10次,只要體重增加正常,都可不必擔心。為了寶寶的健康,須攝取足量的鐵質,吃含有鐵質奶粉的寶寶大便呈黃綠色,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而且較容易有臭味。

【寶寶便秘有解法】
若寶寶2-3天才排便一次,但是大便很軟就不算便秘。寶寶便秘的情形是大便很硬,而且排便時表情很不舒服。
可能原因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天到了~不少保母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小朋友如廁

但是許多爸媽卻覺得不需要這麼快

到底小朋友要到幾歲才要學習如廁呢?

其實小朋友約15個月-18個月開始就可訓練如廁,因為此時幼兒的生理及心理都達到一定的成熟度

以下提供小孩學習如廁的年齡發展(僅作參考)

年齡    如廁習慣的變化及成長
1歲   排尿、排便的事後告知
1歲半  排尿、排便的預告
2歲   有大人陪伴能自己排泄
2歲半  排尿、排便的預告,並能自行穿脫內褲(尿褲)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有個三歲半小孩因為發燒泡熱澡  結果發生熱痙攣不幸死亡

嗯嗯~~相信很多保母應該不清楚熱痙攣是什麼?可能也不清楚如何處理

版大替各位找了一些資料並統整   不清楚的保母或家長 眼睛可要張大點喔~

 

十二歲以下的小孩發燒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以上很容易出現熱痙攣的狀況,其症狀為手腳抽筋,全身不斷的抽搐。醫生建議,小孩子發燒隨時都會發生熱痙攣所以最好不要泡澡。另外,坊間針對小孩發燒盛傳的一些偏方,比如說,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反而會導致小孩休克,而睡冰枕只會讓四肢的血管更加收縮,對退燒也沒有幫助 還有些媽媽讓小孩穿很多悶出汗來也是不對的應該是要散熱。

建議各位保母及家長,若發生熱痙攣應該用溫水擦拭身體,讓溫度慢慢降下來,而且要立即看醫師,更重要是,不要讓五歲以下幼童獨處,以免孩子身陷危險卻無法求救

以上知識提供給各位參考喔~


tcc22082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